第474章 第九次廷议_红楼襄王
E小说 > 红楼襄王 > 第474章 第九次廷议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74章 第九次廷议

  贾琏被珍珠带着离开了,而朱景洪则是由诺敏陪着,两个人吃着晚餐聊着,日子别提有多美了。

  朱景洪是七月初一接到宝钗回信,并在当给王培安发出的信。

  这里就体现出八百里加急的重要性,因为这封信走的是普通公文流转渠道,所以王培是在第七时收到的回信。

  七月初九的下午,王培安结束了一的调查,从侍卫手中接过了这封信。

  在信里,朱景洪详细阐述了朝局,并劝告王培安不要做清流的棋子,让他先把查案的事放一放。

  待朝廷的仗打完了,到时候他想怎么就怎么查,届时清流和赵玉山都不会也不能拦他。

  到这时王培安才知道,朝局已发生急剧变化,才知道自己成了双方人马斗争的焦点。

  书房内,王培安拿信走到了蜡烛旁,叹了口气后道:“殿下……你实在不该来这封信!”

  将信纸用蜡烛点燃,王培安接着道:“如此一来……你也就牵涉进党争了!”

  “本来你已恶名累累,如今若再被清流盯上,只怕往后日子会更难!”

  王培安的眼光一直很精准,他只是身处下位受限于消息少,否则早就看透朝局是怎样情形。

  他虽然死板,但绝不是无脑,如今既知事情已经“变味”,他便不会被缺枪使。

  其实当枪使也无妨,但问题在于若真依着清流目的整,搞得西北打乱导致前方吃了败仗,那最后吃苦的还是西北的百姓。

  在大是大非面前,王培安不会犯糊涂。

  虽然信已烧光,王培安却回想着信的最后几段话,朱景洪当真是从大局出发,告诫他一定要监督好粮草军械转运,这才是前线大军作战胜利的基石。

  平叛战局之胜负,朝廷官军之存亡,士兵亲属之期盼,皆系先生一人……

  在信的最后一句,朱景洪无限拔高王培安的作用,深层目的还是想把他留在关内,免得这位到了身边把他限制住。

  “监督军械粮草转运,不只是为前线保障,还得为转运粮草军民主持公道,我要做的事还有许多!”王培安低声呢喃道。

  很显然,他采纳了朱景洪的意见。

  王培安是个果断的人,第二他就表现出了不同姿态,只因其主查方向已不再是贪腐,而是巡查各衙门转运粮草的情况。

  几之后消息传来,这让甘肃大批官员松了口气。

  这帮人也是真被吓住了,如今哪还敢在王培安眼皮底下乱来,于是民夫们的钱粮得到了足额拨付,让他这王青的名号响彻了西北。

  又是七八后,西北的消息传回京城,而此时的廷议还没得出结果。

  六月二十三奏本到阁,到如今已是七月十八,只差几时间就快一个月,两方派系已进行了八次辩论,都没有辩出结果来。

  这种最关键的原因,就是因为朱咸铭没表态。

  但实际上,最查贪腐这种正大光明的事不表态,其实朱咸铭的态度已经很明显。

  作为皇帝,他当然不能不查,所以需要由臣下来提,而且还得通过廷议这种方式。

  崇政殿乃是常朝之所,常朝每旬首日开展一次,除去每月首日的大朝会,这里一个月最多使用两次。

  但在七月,在这过去的十八时间里,加上常朝这里已使用足足六次,其中廷议就举行了五次。

  本来一开始,廷议是在乾清宫举行,可虽然参议范围的扩大,乾清宫地方便转移到了这里。

  此事的崇政殿正进行第六次廷议,加上乾清宫那三次这便已是第九次。

  内阁大臣和六部九卿,六部和督察院外加五寺佐贰官,以及六科给事症翰林院学士和詹事府春坊官,现场有七十多号人。

  两方人马泾渭分明,此刻各自站在了一边,依次发言阐述己方观点,亦或者驳斥对方的观点。

  此刻正话的,乃是督察院佥都御史周新阳。

  他的态度是支持严查此案,简单来是站陈锦昀一方,可以将其称之为“清流”。

  “伤风害理,莫甚于私,暴物残民,莫大于贿,所谓……”

  周新阳滔滔不绝的讲着,然而他面对的却是空着的御座,旁边站的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吕通。

  在吕通左右,分别还有秉笔太监戴权和刘忠,他他们三个人便是代表皇帝来听。

  但此时朱咸铭就在殿内,只不过在东侧的几排高大书架间,手里正拿着甘肃锦衣卫发回的奏报。

  甘肃锦衣卫正在整饬,新到任的千户已开始主事,这便是他发回的情况奏报。

  近些日子,王培安手段“收敛”了不少,已少有人官员的下狱的消息传来,意味着这件事正在慢慢降温。

  将奏报拿给跟在身后的程英,朱咸铭知道事情也到了该收尾的时候。

  总体而言,朝廷上还是见风使舵的人多,如今支持已以大局为重,暂缓查案的声音已占据多数。

  当朱咸铭想着这些时,却听廷议声音陡然变大,却是两方秩序失控互喷起来。

  “诸位,注意仪态,注意仪态……”

  “议事就议事,不要扯其他事情……”

  因廷议是闭门会议,所以并无礼官约束纪律,此刻只能靠司礼监的三位来弹压。

  可现场这么多人,又岂是他三人能压得住,便导致局势不但没有被控制,反而参与骂战的人越来越多。

  这样的情况前几次也出现过,最终两位阁臣发话得以压下,可今日这两位都面露寒光盯着对方。

  眼看着从骂战就要转变为肢体冲突,朱咸铭也知道自己该出现表态了,想来这也是他那两位好臣子的心思。

  “陛下驾到!”

  随着宦官的高声呼喊,原本还在吵嚷的众人安静了下来,并迅速归班整理起朝服。

  几息之后,在几名宦官随行下,身着赭黄色衮服朱咸铭从东侧便门出现。

  在场众位官员当即跪伏于地,而后高声参拜道:“臣等叩见陛下,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

  落座后,朱咸铭没有叫众人起身,而是拿起桌上奏本看了起来,这是王培安六月二十三发回的原件。

  就是这道奏疏,引起了朝廷二十几的骂战,以至于现在都没通过批答票拟,足可角逐拟票时间最长的奏疏。

  看了将近有一分钟,当在场官员膝盖难受时,朱咸铭终于开口:“都是科甲及第的贤良之士,如今却如市井人一般,相互谩骂乃至于要动手,你们可真是朕的好臣子!”

  “今日之事若传出去,下百姓不会你们,只会骂朕是昏聩不明的庸君,否则殿陛之间岂会有如此荒唐之事!”

  在场这些官员,都是科甲及第的饱学之士,当然知晓“君忧臣辱,君辱臣死”的道理。

  所以当皇帝给自己定罪时,在场众人便再度叩首,非常整齐喊道:“臣等万死!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56e.net。E小说手机版:https://m.56e.net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